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教授专访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18-01-16

blob.png


庞茂琨:1963年9月生于重庆,汉族,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个人简历:

1978-1981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81-1985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9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1999-2001年,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系副主任

2001-2002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2002-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2011-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2015年-至今,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荷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blob.png


主要成就:

庞茂琨是中国当下艺术界中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的艺术家。他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级和国外重要展览,并被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曾荣获“全国美展铜奖”、多次获重庆市美术奖,重庆市优秀作品奖,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巴蜀文艺三等奖等奖项;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学术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穿越时空的呐喊》、《南京条约》、《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光耀》系列、《过客》系列、《镜花缘》系列、《折叠的肖像》系列等。

此外,作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践行者,自1988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毕业留校至今,庞茂琨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在了当代中国油画高等教育事业和教学实践之中。作为重庆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将原有以创作实践为主的研究方法转化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全学科师生积极投入科研与创作,为四川美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绘画学科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系统地整理了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基本经验,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中国本土油画艺术的学术框架与教学体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教学方法,在本院乃至全国的同类课题中属领先地位。在艺术教育领域呕心沥血的投入,让他不断收获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blob.png


个人荣誉: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学科带头人;重庆名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等。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绘画的视觉秩序与观念生成》、《油画语言》,译著《水彩湿画法》,教材《古典油画语言》和《色彩基础教学》等多本著作;主持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项,中宣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项目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大委托项目2项,重庆市文学艺术联合会重点扶持项目1项。

作为西南油画重要学术带头人,庞茂琨不断地带领本土艺术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引进不同形态的艺术活动,搞活地区艺术生态。可以说,庞茂琨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学科带头人,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油画艺术人才,也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及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尽了力量,为宣传和推广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做出了贡献。



blob.png


学术主张:

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绘画意志的表达与社会现实紧密的关联起来,在我看来艺术不能仅仅从内部来观察,艺术必须要汇入到社会变革的潮流之中,成为时代精神呈现与反思的有力载体。

在油画专业教学中,系统整理了古典油画语言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基本经验,建立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本土油画艺术的学术框架与教学体系,主张通过创作带动教学,在学院教学与艺术现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与创新精神。

庞茂琨教授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深谙西方古典绘画语言的艺术家,更是四川美术学院“包容、自由、开放”理念的传承者。与其说庞教授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创作风格,不如说是四川美术学院一贯开放的理念造就了一批象庞教授这样有着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主要的策源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兼具乡土绘画情节和当代艺术精神的艺术研究者。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学生到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庞茂琨教授一直未离开过这里。因而,被认为是最具四川美术学院精神的艺术家和传承者。本期,我刊邀请到庞茂琨教授做客权威人物栏目,就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研究和教育理念,以及他个人在这个氛围中所形成的创作变化和特征,接受本刊专访。


本刊主编:庞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尽管我们是一个设计类的杂志,但其实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四川美术学院。因为我们觉得作为中国最具开放精神的美术学院之一,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创作方面是具有自身发展特征的,特别是其所提出的“乡土绘画”,这在我国80年代早期是非常有特征的。您能谈谈咱们四川美术学院这种“乡土绘画”风格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现在又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吗?

庞院长: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早期,先后在四川美术学院掀起了“伤痕美术”与“乡土绘画”两股思潮,的确引起了当时国内艺术界的震动,更是成为今天回溯中国当代美术史时不容忽视的关键性节点。“乡土绘画”在其产生之初是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的,可以说它是对“伤痕美术”的延续。当经历了“伤痕美术”直面文革、反思历史的过程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变迁,“乡土绘画”则以真挚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审视“乡村”——这块作为那一代青年成长的沃土,去歌颂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崇高,这是乡土绘画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而“乡土绘画”之所以会出现在四川美术学院,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地域因素,四川美术学院地处西南,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与地貌景观的丰富性,使得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更能直接地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中汲取创作灵感。之后的1980年代中期,“乡土绘画”一度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主要内容,其绘画表现从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逐渐转为自然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转而注重传达朴素、感性的生命本真,追寻艺术纯粹的真善美,由此形成了乡土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集中体现在1990年代 术创作氛围,四川美术学院在近三十余年的艺术教育中,与当代艺术现场构建了鲜活的共生与互为关系。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乡土绘画”,在1980年代中期强调生命流的西南绘画群体,以及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经验”,到当下多样化的青年艺术家创作,他们共同建构了川美关于社会现实独特的理解与描述方式。四川美术学院的“现实”绘画中主要强调在当代历史过程中持续的变革意义,同时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不断演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川美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展现、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现实的状态,即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包括西部地区的发展、历史形态的变迁等。

本刊主编:庞院长,很多人一提到您就会想起您那幅著名的画作《苹果熟了》,以及画作中传达出的“乡土”美术风格。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只是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后,您又进行了很多不同的创作尝试和探索。您能谈谈从《苹果熟了》至今,您创作的主要变化,以及这个阶段的主要创作感悟吗?

庞院长:《苹果熟了》创作于1983年,那时正是“乡土绘画”风靡一时的时候,大学二年的我经历了凉山彝族地区的考察体验之后,陌生的农村生活和彝族淳朴的风土人情激起了我强烈地创作愿望。他们简单的生活映射着内心的沉静,彰显着生命的庄重与肃穆。于是我选择描绘一位端坐在太阳下的彝族老妇作为表现对象,希望通过借用古典主义绘画的一些方式来更好地传达我内心所要表达的那份对生命本真的敬慕。自此之后,古典主义绘画与彝族成为我学生时代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内容,期间虽然也做了多种艺术技术与风格的尝试,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坚定了自己古典油画语言的偏爱并开始深入的研究与学习。至此,对于我而言重要的是绘画本体的语言表现,题材已经不重要了,而之所以选择彝族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种陌生感,而我喜欢通过这种陌生感去传达我想要追寻的古典艺术的典雅与静穆的艺术气质。以研究生毕业创作为总结,学生期间的学习与创作构成了我艺术发展轨迹中的第一个阶段。

之后,我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绘画语言上的自我陶醉,开始思考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在我看来,如何叙述与呈现我们此刻的现实情景是艺术家作品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因为这既是考验艺术家思想敏锐度与综合性的体现,也是身为艺术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现实主义”创作开始成为我创作的主线,经过不同艺术创作方式的累积,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我也逐渐清理出自己的认识方式——真正地在用内心去感知世界,我所运用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是一种主观化了的现实,是经过甄别和重组的现实,它既与社会现实景观相关联,但因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又与社会形成一种疏离感。正是这样的距离感,让我从中不断挖掘和探索着艺术作为表现载体,其所拥有的多样化语言修辞方式与观念表达形态。继彝族创作之后,概括起来,我的创作阶段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990年-1996年,这一期间我开始将关注的视角转换到自己周边的生活,艺术表现方式仍然是古典主义的,主要作品有《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彩虹悄然当空》、《永恒的乐章》等。1997年 -2000年之间,因为在欧洲的访问经历,我的创作观念在此时发生了新的变化,想在古典主义的语言上有所改变,于是便从局部开始,突出局部的表现性特征,以此避免在创作时受到题材在时空上的束缚,让整个画面都有一种模糊感,因为当时觉得模糊本身比清晰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性,这一阶段的作品有《触摸》系列、《梦魇》系列。2000之后,我的创作有两个线索,一个是进入到抽离了现实的虚拟想象之中,在超现实的时空中,我根据主观表达的需要,臆造了与主题相关的人物和画面情节,例如《浮华年代》、《虚拟时光》系列;一个是较为写实化的现实描绘,如《游离者》系列、《每日的晚宴》等。2009年之后到现在,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探索,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开始进入更为主体化、问题化的创作实践,每一次创作都以展览的形式严格要求自己将这一阶段的思考系统化、深入化,先后举办了“今日之神话”、“不动声色的凝视”、“ 手绘的意志”、“ 浮世•游观”、“觉知的重置”、“迷宫”、“折叠的肖像”等一些列主题性的个展。可以说2009年之后创作变化是非常大的,甚至这样大的变化也带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这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在我看来,艺术家一定要保持对自己的质疑和对现实的思考。

本刊主编:庞院长,我们从您的作品中发现,虽然您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绘画写实的画风,但是却并没有在“像”与“不像”中徘徊,而是具备着很强的创作,或者说是设计的成份,主题性非常鲜明,意蕴非常丰富。这跟很多艺术家是不同的,当然这也跟您的经历有关系。您能谈谈,您认为“乡土”美术风格和古典油画的临界点在哪里。换句话说,也就是您认为这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你又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思考让二者融汇在自己的作品中的?

 庞院长: 因为中国近三十年时代发展的特殊性,“乡土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特别是它产生的开始是以一个具有社会现实批判和时代精神的艺术思潮出现的,但时过境迁,乡土绘画失去了他的当代性价值之后,就纯粹的艺术范畴而言,它更多的成为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一种题材创作。而古典绘画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中,它是西方绘画的根基,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之前的西方绘画都在不断建构着古典绘画的语言系统和审美体系,20世纪之后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也是在此体系上的反叛与重建。可以说,“乡土绘画”和“古典油画”是两个不同范畴内的概念,二者并无可比性,也不存在相互交织的临界点。作为一种题材创作,乡土绘画的创作风格与语言技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古典绘画的方式,也可以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那么在我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我就选择了彝族作为我艺术表现的题材,并通过对彝族的表现去探索古典油画语言的价值与艺术表现魅力。

本刊主编:庞院长,我们知道您是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又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很多人说您是目前最具四川美术学院“血统”的人,我想这不仅是指您的个人创作,还包括了您或者说四川美术学院这么多年来在所秉承的创作和教育理念。您能从传承的视角来谈谈四川美术学院是如何始终如一的,既坚守着自身的教育和艺术创作特征,又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吗?

庞院长:的确从川美附中一直到今天,我在川美已经有将近40年了,对这个学校非常有感情,经历了川美的发展与变迁,早已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到学校之中,与之荣辱与共,同时川美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个学生到一名老师,再到现在自己现在担任院长的行政角色,我的命运与川美密切相联的,因此,延续川美精神,推动它的发展更是自己不容推脱的责任。

川美地处西南内地,但是地缘上的封闭性并没有影响它与艺术现场、社会现实的关联。以培养具备理论深度、创作高度、国际视野的“青年艺术家和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结合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与多元化的艺术现场,川美始终坚持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提倡以创作带动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实践。正是这样的川美精神, 才使得它一直保持着“出作品、出人才”的丰硕成果,为中国艺术现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力量。

新时期下,面对艺术现场的多样性与社会实践需求,一方面,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优势造型学科的建设,提出“教学现场化”。现场就是今天艺术正在发生的场域,围绕“展览促创作”理念,把中外一流艺术家 “请进来”,将艺术现场移植到教学一线,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实现课堂即现场。把教学实践成果以“走出去”的方式导入艺术现场,实现现场即课堂。“自我营造”,搭建内外结合的展览平台,设立系列艺术展示计划,表述自我、反哺现场。另一方面,在现有的12个院系学科基础上,我们强调专业间的跨界与交流,增加教学的一体化、联动性,课程制、工作室开放化管理等教学举措让系科之间有机融合,紧密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较为丰富的专业谱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注重科研与教学并重,推进学院的理论与科研工作的展开,结合我校艺术创作的特点与特色,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当代美术史为线索,突出美术批评及理论的引领作用,融汇哲学、美学、社会学等众多前沿人文学科资源与成果,形成针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理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批评与研究思路。愿望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扎根本土,进行系统化学习与创作,在创作中不断塑造自我独立的学术品格,让川美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庞茂琨教授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其兼具四川美术学院传统的创作思想和西方古典主义的表现特征,也因而在创作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创作理念。这不仅是庞茂琨教授个人创作属性的表达,还是四川美术学院教育和创作理念的缩影。也是四川美术学院能够培养出众多当代艺术家的关键所在。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众多像庞教授一样的艺术家共同的努力下,四川美术学院在发展中将不断的面临新的问题和逃战。但是,我们相信在庞茂琨教授的带领下,四川美术学院将不断培养出更多当代艺术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为具有不同学术思想和创作内涵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拓展新的摇篮。感谢庞茂琨教授在本期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