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前瞻探寻 | 本土化语境中的艺术治疗教育探索
编者按:在当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性日益凸显的时代,艺术治疗作为一种融合艺术与心理学的独特疗愈方式,正逐渐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本土,就会发现本土化语境下的艺术治疗教育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艺术治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缓解现代社会压力、提升幸福感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以艺术为媒介,引导人们探索内心世界,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认知,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本期“高校前瞻探寻”栏目将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方向,深入探讨这一新兴领域。让我们一起探寻艺术治疗的创新方式,思考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治疗教育体系,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艺术治疗人才,推动艺术在提升人类健康福祉中的深度实践与广泛应用。让我们共同见证艺术疗愈如何照亮健康中国的光明未来。
高校前瞻探寻
本土化语境中的艺术治疗教育探索
图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石韵媛
《工业设计》栏目编辑 顾冰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状态”。这一定义促使我们从整体观念重新审视健康问题。随着慢性疾病以及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引发疾病概率的持续上升,我们逐渐认识到,仅依赖医学方法和药物已不足以让人全面治愈,甚至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精神困境?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追求健康?
艺术治疗:作为疗法的艺术
在20世纪初兴起的精神分析理论、艺术史发展、杜威的新教育运动,以及当时欧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艺术治疗”作为一门心理健康学科应运而生,并在西方逐渐普及。1979年,首个艺术治疗教育项目在美国成立,进而展开了全球实践,影响和塑造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知。
艺术能成为良药吗?自古以来,艺术滋养着人类心灵,帮助我们洞察生命的意义,摆脱创伤与痛苦。随着艺术治疗、神经科学和新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艺术方法可以改善行为、关系、情绪、心理健康、记忆、疼痛体验等,并在更宏观的层面带来积极影响,如降低医疗成本和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升经济和生产效率等。2019年WHO报告中显示,超过3000项研究证明了艺术在全年龄段的预防保健、疾病干预、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艺术作为“社会处方”的实践也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变革性影响。
艺术方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文学(写作)、戏剧、电影,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审美和感官体验,如沉浸式虚拟现实(VR)、建筑、烹饪,以及更为贴近自然的体验等,这些都与改善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密切相关。
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1)系统视角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学科发展的初衷和当下趋势;在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社会语境中,做出新的价值判断,识别“真问题”,建构“新方法”;理解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意义与艺术治疗实践的作用。
(2)多元应用
认识艺术策略在疾病防治以及增进身心灵健康方面的独特价值;参与社区实践,了解人类服务领域的工作内容;批判性地检视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能够针对特定目标、对象和场景发展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具备对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3)复合能力
学生应对跨学科的研究保有强烈兴趣,具备超越性思维,拥有交叉知识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艺术治疗的实践领域和影响力。
特色课程主题及设计解析
该专业方向的核心设计课程为“艺术治疗的模式与路径”。该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探索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治疗知识范式和工具体系。2021年以来,课程研究的主题包括“自我关系”“超级容器”以及“关怀的觉醒”。
(1)自我关系
课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2021年的专题“20+的确是最好的年纪吗?”为起点发问,探索自我关照的技术与方法。该课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快题训练和工作坊,帮助学生认知和感知艺术与疗愈的内在逻辑关系。课程介绍了绘画、装置、现成品、影像、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媒介在临床与日常疗愈场景中的介入方法和有效机制。学生以自己为对象展开综合性设计。
“自我探究工作坊”突破了原有的课程场景设置,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在工作坊中,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将已准备好的能够代表自己“身份”的材料固定在白色装置的任意一处,并分享理由。在活动尾声,任课教师将学生共同搭建的身份装置推倒在地,这一刹那的行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个体“身份”的建构、颠覆和重塑进行批判思考,此举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刻反思。
自我关系课程结课展览
(2)超级容器
课程带领学生反思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下,作为城市智能产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研究和创作遵循“生态—存在主义—积极心理学”给出的提示——人类须以体验自然的方式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学生以植物为研究支点,思考人类的生命及生活需求与自然世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不再是消费的对象,而是成为学习与沟通的对象,对我们的未来健康具有启示意义。
(3)关怀的觉醒
课程聚焦人口老龄化、认知症、照护和艺术疗愈等议题,探究不同的思维与艺术方法如何切入真实的社会关系和艺术疗愈现场。课程设置结构如下:第一周聚焦东西方对身心处境的理解,结合太极和古典瑜伽工作坊,探索身体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至四周关注艺术治疗的社会模式,探讨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结构转型对照护实践的影响,介绍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中国实践;第五周为调研实践阶段,带领学生参访认知症专业照护养老机构和街道社区,结合工作坊实操进行探索,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第六至八周将进行设计实践与辅导,学生结合前期学习来深化项目的实际操作与实施。
艺术装置《夜宴》
在作品《夜宴》中,学生以一种启发性的“表演”形式,为观者提供了审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全新视角。作品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以“晚宴”为视觉隐喻,探讨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人际关系挑战。
生态艺术疗愈项目《落隐一方》
作品《落隐一方》是一个持续的生态艺术疗愈项目,该项目讨论了水土与人之间的聚合相连,其灵感来源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俗语,期望有关于地域、环境、土壤、根系的“一方水土”,可以链接“一方植物”与“一方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项目面向离开家乡、思念故乡或(生理或心理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人,如大学生、北漂年轻人、进城务工者等。通过招募,邀请参与者以“陶土”为原材,用雕刻、绘画、书写、压印、揉捏等方式完成一件雕塑或综合材料作品。参与者可以将自己想象为一颗种子、一根根系、一株植物,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方水土”。每位参与者都将带走一件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
基于自然声音的视听影像设计
作品《请听》引入交响乐的概念,探讨了声音、自然与疗愈的关系。独特的频率、节奏和旋律的声音,能够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疗愈效果。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收录了11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植物声音。在作品中,11种植物分别呼应11种乐器,并基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旋律,将植物在风中摇曳、落地或被雨滴敲击的声音编排成一首完全由大自然演奏的交响乐。最终,学生运用蒙太奇手法制作了一部视听影像,将交响乐演出画面与植物声音的旋律相对接,创造了一场“具象化”的自然音乐会。声音与影像有机融合,每个元素互相呼应、深化、增强与放大彼此。这种互动与协同作用为交响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的能量。
在认知症照护社区策划“记忆”工坊
作品《5³记忆》旨在帮助面临认知衰退挑战的老年人群体,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感官刺激和认知训练,促进其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整合与情感表达。工作坊引导参与者将自己的记忆封存在5x5x5厘米的立方体肥皂中,这些肥皂的核心包含一颗充满故事的种子胶囊,象征着记忆的精髓,而香氛肥皂则作为其有形的载体。完成的肥皂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通过嗅觉线索起到安抚作用,帮助缓解因记忆丧失而产生的焦虑感。该工作坊分为三个阶段,重点在于记忆探索与创作、讲述故事和记忆保存。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者将通过调配香氛、手工制作肥皂等活动,体验记忆的增强与想象力的激发,同时促进自我表达与情感连接。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老年人不仅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感。
基于食物的社会创新项目《智慧点心》
作品《智慧点心》是一个社会性的创新设计项目,旨在用烹饪疗法之光点亮认知症长者的记忆之路。项目核心是让老年人参与制作点心的过程,通过简单而有趣的烹饪活动,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注意力等,从而为认知症老人提供一个愉悦的社交体验。项目采用“1+A+X”模式,探索了居家养老、康养中心、社会服务三者交叉地带的养老照护模式。项目共分为策划和设计、组织参与者、实施烹饪活动、社交和分享四个环节。此项目不仅帮助老年人重拾记忆,还促进了社会对认知症的理解和关注,构建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设计案例评价
艺术治疗的本土化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应深植于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土壤。在跨学科实践层面,应当持续推进艺术家、设计师与认知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医疗服务人员、数字技术研发者、社会文化工作者及企业家等跨学科专家之间的合作,推动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升以下四种关键能力。
(1)洞察力:能够深入分析问题,避免表面化和刻板化,创作具有原创价值的作品;
(2)共情力: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处境,深化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注艺术治疗的过程而非结果;
(3)逻辑思考能力:能够理性分析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结合科学方法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应用潜力;
(4)系统思维:强调艺术治疗是应对复杂生命系统的工作,需要全局观和伦理意识,以确保学术探讨的全面性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