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一)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张欣荣     来源:工业设计     时间:2024-03-20

本刊主编:设计学科是关于设计行为、设计智慧、设计未来的科学,是一个融合多种学术智慧、强调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设计学科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与国家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理念一脉相承。作为开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新纪元的高等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具有百年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与时代同行的进程中不断探索高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央美”设计学专业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引领着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央美”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设计界的高度赞誉。《工业设计》作为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创新导向的设计案例、方法、经验和思想。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搭载“央美”设计之帆,扬帆起航,开启“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的持续报道。届时将为大家推介“央美”创新设计学科办学理念和发展成就,展示其最新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与“央美”资深教授的访谈和对话,共同探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剖析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此外,我们还将与大家分享“央美”优秀毕业作品及师生国内外获奖作品、典型课程建设经验、跨学科融合开展经验及国际化办学与合作经验等。希望通过报道寻踪与“央美”共同为大家打开颠覆感官、解锁感知力与创造力的设计之门,对广大高校师生在创作、教学及学术研究有所启迪。期待中国设计能立足洞见、思考远见、超越未见,迈进一个焕发光芒的新未来!



以新时代拔尖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前瞻性设计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 以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美术和设计教育体系为使命, 坚持“教学、科研、产业、政府、社会、经济”一体化设计教育思想,引领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下简称设计学院)2009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佳三十所设计学院之一,2023年在QS全球设计院校排名中位列15位。设计学院吸纳了国内外艺术设计大师的文化思想,建立了与国际一流设计学院同步的教学体系与大纲,吸引了中国顶尖的设计学生。

中央美术学院从1949年参与国家国徽设计,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象及景观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2012年南京青奥会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国庆70周年系列设计、建党百年系列设计;从与苹果、奥迪、奔驰等国际顶级企业的产业合作到和故宫、腾讯、百度等本土企业的深入协作;从国际协会、组织、机构的重要参与者、核心成员和领导者到本土学术和专业机构的推动者;从教学、科研、会议到实践、应用的多专业国际国内协作;从面向国际为中国发声到面向国内为中国设计。中央美院设计学科几代人持续创新、精益求精,构建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创新体系、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承担复杂设计任务的显著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的专业能力,成为国内外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显著代表和杰出力量。

设计学院有着浓厚的艺术积淀、浓郁的艺术氛围、开放的学术平台,这有助于学生开启创造力,释放和发展想象力。2017年—2018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设计学院承办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大型国际教育活动,以影响时代的事件为启始,重新审视当下社会语境中的艺术与设计,通过「激活创新」、「青年之为」和「教育不在」三个阶段,持续性的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教育实践、校长论坛等活动形式,深度探讨与拓展未来教育议题,重新定义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延伸传统教育边界,从而促进中国未来艺术设计教育全新模式的构建,推动全球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主题为“‘超越未见’——新时代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中国进路”,主旨论坛、多边论坛、学科研讨邀请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全国60所艺术设计、理工、综合、师范、农林、高职与民办院校,首次汇集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试图建立一个以广义设计为核心的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智慧型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就“交叉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开展广泛研讨,牵头形成新一轮“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路径。共举办10场「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开放课堂,构建多学科视角探讨未来设计教育的潜力与可能。7个「未·未来」系列展览,基于设计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2023年11月举办的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北京年会,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推动中国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交流合作的历史契机。


●  设计学科教学改革

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学科作为教育部一流学科的建设点,一直担当引领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责任。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学院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设计、社会设计、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设计批评与策展等新增二级学科方向。

自2015年起,在时任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科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从1.0到7.0版本的升级,完成了由“理念”到“系统”再到“范式”的深化过程,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新型设计教育模式。2017年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创造性构建“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理论”五层学科内涵和结构;在2021—2025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时期进一步强化学科广义交叉的时代本质和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交叉融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高质量科学规划广义交叉设计学科群,聚焦大美术与大科技全面融合的总体趋势,建成以艺术与科技深度交叉为内涵,以科技设计、产业设计为支撑,以文化设计、社会设计为特色,以战略设计、设计研究为基石的“战略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社会设计、产业设计、设计研究”六大学科交叉类型。学科结构持续创新为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类型、培养机制奠定开放发展的格局。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710901400692698.jpeg


一、人才识别、招生考试与人才培养三结合

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识别的方式改变。2015年以来,设计学院对招生考试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在入学人才遴选上,坚持技能标准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大学美育教育中,对于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价值进行思考。设计学院的高考试题不仅回应了时代主题,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这些变化与八年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立“棒棒糖”高考考题的初衷不谋而合——打破模式化的应试思维。高考考题的革新,体现了学院在人才识别方向上的清晰目标,未来社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并能通过设计思维与社会语境进行对接的包容性人才。因此,设计学院考题创新顺应时代,从单一的传统造型能力考核向思辨性、创造性、批判性与审美能力并重考核转变,建立了新的人才输入标准,引起了中国设计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全国设计院校关于入学考试和人才识别标准的改革实践。


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三结合

设计学院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与实践场景,立足生态意识与设计学科广义交叉的时代本质,为人类未来续存的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2015年,设计学院开始实施学科“破壁”与“开环”策略,在传统本科学科结构上进行了优化整合,打通专业壁垒,实行开环机制,强调专业间的融合发展;持续迭代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时装与首饰设计、产品设计等传统专业形态;创新发展和建设出行创新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与科技、系统设计、社会设计、服务设计、艺术治疗、创新设计、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9个新兴专业方向。2024年新增艺术设计学和工业设计专业。


三、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三结合

设计学院建成老、中、青代际活力持续发展的优秀师资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师资成长建设和发展体系;近7年来引入跨专业全职青年教师20名,99%具有海外创新学科的留学背景,30%具有双学位学历;培育和打造国家形象设计与创新团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团队、艺术与科技创新团队、设计管理研究与创新团队、社会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团队、生态危机研究与设计团队、艺术治疗研究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 

通过高质量课程体系建构优质的能力培养体系。近7年来设计学院发布新型课程和课题400余项,交叉新型课程200余门。本科教学结构采取“1∶2—3∶4”学制结构模式。大一课程从造型基础为核心的传统体系向造型基础、通识基础、开源编程、技术基础等课程并重,持续迭代的体系转变,打破基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界限;大二与大三课程实现开环联动,强化课题课程弱化专业方向,构建二年级以研究性课题为核心、三年级以技术性课程为核心的课程逻辑。同时,本科二三年级课程与硕博建立共享互选机制,保证学生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打通专业壁垒与学科划分,加大前沿科技和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比重,使其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深化课程并进,并已逐步建成设计学广义交叉的学科新发展格局。设计学院大力支持跨专业的融合与交流,积极鼓励多领域间协作与跨越自身学科进行思考,通过课程的开环设置与自主选课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积极能动性,通过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课程的自我统筹,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国家设计、社会创新和人才培养三结合

通过重大国家形象设计项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和应用,实现优秀文化设计传承与发展,形成教学、科研、创作、交流“四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完成建党100周年、国庆75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设计等具有重大文化示范性的设计项目,立项和完成包括“北京城市形象设计标准与应用研究”“丝绸之路文创衍生品研究和设计”“故宫文化创新设计”等文化创新项目。

设计学院立足六大交叉学科类型,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设计需求的“研教协同”育人,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立场和全球视野的学科研究体系,不断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应用研究、实施前沿科学领域重大布局战略。形成面向“奥运设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基础的设计创新实践体系;布局设计服务社会发展的“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组建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设计扶贫与创新、社会创新设计、公益影像节等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课题实践中理解国情,完成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


五、教师共通、课程贯通、学生融通“三通”机制

实施课程和教师资源化机制,搭建课程池和教师池。综合设计课程(研究型课题)规定3—5位不同专业领域教师跨专业合作授课,并通过课程属性强化教师协作授课要求。设计学院实行教师自下而上的课程申请方式,由教学委员会组织各方向召集人研讨修订出新学年教学结构并公布,本科一至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全部开放给专业教师们。建立“教师自主报课、教学委员会集体审课、全体学生老师总体评课”的闭环机制。

建立课程建设逻辑的“技术与工具、思维与方法、战略与策略、价值与评价”“四维能力”标准,同时形成“认知性、实践性、研究性”为核心的“三向知识”体系模型,基于此构建“语言与媒介、技术与环境、方法与工具、历史与理论”四大课程系统。学生的自主选课机制,也成为专业课程评价系统中的参考数据与评价依据。

在人才输出环节,设立导师开放日,建立以小组毕设与个人毕设相结合的组织逻辑,3—5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互相协作的小组毕设,与个人毕设组成完整的毕业流程。毕业生可自主选择3名个人毕业设计导师组成导师组。此外,除毕业创作外,每学年末一至三年级,都需要在自选导师辅导下完成年度创作。


1710901496387931.jpg


六、六大工具持续迭代教学管理

为构建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机制,形成教师与学生、课程与专业协同进化和创新的主动意识和能力,设计学院从六个方面持续迭代教学管理:(1)坚持“厚基础共享”,构建造型、数字、人文、思维、技术、工具六大基础体系;(2)推动“宽口径选择”,构建17个专业方向、六大课程类型、230门课程交叉闭环流通的选择机制;(3)加强“大空间交叉”,形成“空间全流通”和“专业全打通”的管理机制;(4)实现“全链条创新”,推动各学科专业协同创新,要求每个课程包含三个不同方向教师合作;(5)推进“非线性加强”,实施每个学生独立成才计划,建立“非线性”的管理机制;(6)着力“整体化提高”,构建学科、专业、课程、课题、老师、学生周期性整体评价机制。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设计学院将教学空间进行了整合。教学空间的改造依托教改后体系进行,拥有不占有、提高空间使用率是空间改造的理念。教学空间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不仅对教学空间进行了功能重塑,同时开创了新型的学院管理体系。2016年,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设计学院的教学选课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在教学改革1.0—7.0的过程中,逐步搭建新型的学院管理体系,行政机构实现了从管理意识到服务意识的转变。


七、以国际设计教育协作育人育才

构建全球设计教育协作网络,创新联动全球设计教育平台推进“国际协同”育人,与皇家艺术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哈佛大学、库伯联盟学院、南非开普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等全球40余所著名大学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多层次国际合作体系,形成面向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全球交流、访问与合作计划。超过 30% 研究生,40% 本科生在校期间拥有一次以上国际设计交流机会。同时广泛吸纳国际学生进行交流访问,每年国际学生交流超过40人次以上。


结语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改革与实践推动了中国设计教育整体性思考如何在两个百年大局历史交汇点进行改革创新,从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推动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扩展“大设计”教育新格局,拓新设计教育认知新层级,力图将设计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创新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构建全球设计教育共同体,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使命和未来。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交叉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希望此次携手《工业设计》将中国设计与设计教育发展的探究经验与思考不断延伸,与更多的高校设计教育联动起来一起回应新技术与设计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注重当下跨学科视野和复杂社会背景下设计思维的整体考量,注重设计创新机会领域对新技术、新范式的探索,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