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设计前沿

设计前沿

用设计,拥抱未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设计探寻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李文龙     时间:2023-10-23

编者按:如火如荼的线下毕业季和毕业展已经结束,但是对专业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的关注却远没有结束。正相反,持续的关注引发了更多元的思考和探究,让毕业展及设计作品兼具专业性和科普的价值被大众所接受。诚然,专业美术学院教育对一个国家美术、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行业实践、产业发展,乃至国民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甚至在部分国家还能够带动国家整体的发展和振兴,意大利设计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此,我国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展及设计作品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在这一背景下,我刊于今年对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米兰设计周进行了连续报道,推介意大利设计的 成功经验。在此之后我们又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国内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一方面着力探寻我国专业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中的优秀案例,使其能够为更多的设计师提供借鉴和启示;另一方面力图挖掘和展示我国专业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的前瞻思想、前 沿技术应用和创新示范作品,使其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发挥更大的教育示范作用和交叉融合作用。在前面的几期当中,我们从师生的思想碰撞和互动、创作思维发散和思考等方面为大家推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优秀个案。本期我们将从设计主题和方向、设计教育改革和 AI 介入等方面结合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实践,为大家推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希望设计专业的师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在2023年暑假到来时,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央美)设计学院的毕业展结束了,也许是因为交互性和跨媒介的呈现,或是因为这是近三年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线下毕业季,使得这次毕业展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观展的队伍从北门一直排到南门,火爆异常,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专业美术学院毕业创作的关注。随着毕业设计展的结束,央美设计学院的老师们也展开了对2023年毕业季及设计方向的复盘和思考。在这里,将师生们的思考和探讨,结合几位产品设计专业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将师生们的思考和探讨加以梳理,以期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设计教育提供经验,发挥更广泛的教育示范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宽广和交叉的设计方向。


关于毕业设计的主题:“向植物学习”

今年设计学院毕业设计的创作主题是“向植物学习”,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主题,地球上早期的植物蓝藻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而人类大约诞生在500到700万年前。目前已知地球的植物有37万多种,包含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藤类和种子植物六大类。从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艺术启蒙和文化图腾、木材作为纸张和建筑的材料价值、植物作为食物的价值,到水土保持及气候调节,植物无疑是人类生命奇迹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从表达形式的角度讲,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将植物与自己的专业结合,通过各种表达手段进行创作;从研究的角度分析,植物亦是一个绝佳的研究对象,毕业生及导师一起带着求知欲,从设计学、生物学、传播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复杂学科等大跨度的学科视角展开探索。因此,“向植物学习”是一个既容易表达又很有研究性的命题,不同特性的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是这个主题?

在设计教育改革常态化实施的背景下,老师们希望学生有更大的视野,能够创作处更具思想性的实验性作品。于是,“向植物学习”这种类型的主题就产生了。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中对设计教育目标的调整,看前几届的毕业主题,就能够清晰地发现变化,去年的毕业设计主题是:生态响应、面向关系、产业重组、教育革命,还有更早的迷因①,都是希望学生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展开研究。所有人都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截至2022年11月,人类总人口数已达到史无前例的80亿。与前人相比,人类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生存挑战,面向未来,设计师需要什么素质来应对挑战?设计师的责任和担当又如何体现?这些都是“向植物学习”这一主题被提出的背景和根源。


我们的出发点

从毕业设计出发,以点带面,设计师需要什么素质来应对未来的挑战?科技进步很快,设计师们还来不及思考,就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设计师?设计学院以变化应答变局。

首先,对于学科架构的改革,学院新增设了一些专业研究方向。在不改变教育部现有学科目录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面向未来的学科研究方向,如生态响应、出行创新、社会设计等,教育部学科目录是毕业生的专业毕业出口,但是在设计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聚焦到一些新兴领域上,其中也不乏一些老师们的个人专业研究方向。

其次,培养目标的调整,从技能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为研究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清单中是看不到如软件使用相关的技法类课程的,学生们会在网络上利用多种渠道自学。其他各类课程也是从具体的、单一的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向以应答未来挑战为目标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提倡包容和鼓励创新,从解答问题到提出问题。设计学院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也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差异,如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研究方向,有的老师会鼓励学生用AI进行文字的编辑和创作,拥抱新的技术浪潮,而AI在有些老师眼里还不能接受,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否定,没有答案,大学就是一个实验场,新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里碰撞,创新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学生们的思考、创作,以及来自老师的评语

作品:独立IP矩阵设计——《东都秘录》

设计作者:赵裕龙 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产品方向本科生

这一作品试图构建一个未来“世界”,以唐代的文化作为依托,将古老的建筑风格与当代审美中的科幻元素相融合,以实现文化意义与审美属性的相互平衡。通过对唐代建筑元素的应用,如舒展平远的屋顶、硕大的斗拱、厚重的鸱尾,以及青、朱、白等颜色的运用,展现当时建筑的艺术风貌。


1698045902884453.jpeg


作品中未来科幻元素的加入赋予了唐代建筑新的生命与活力,与当下的审美趋势相契合。而主人公一环扣一环的故事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观者跟随主人公的故事情节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与现代元素的对比,深入思考和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希望通过此作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连接起来,为人们带来独特而有意义的艺术体验。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历史延续的必然。创作以中国传统建筑精粹为基础,以幻世景象构建为突破,以传统文化宣传为故事内核搭建景观综合体,以创新的角度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创作过程中使用了一种轻IP的制作传播方式,让独立制作IP矩阵成为可能。


1698045939134254.jpeg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升级迭代。从满足需求,到功能性消费、品质消费,再到如今的意义消费,产品需要引起消费者的共鸣,IP渐渐成为了重要的消费触点。这一作品的本质即是传统IP新的呈现方式。

在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作品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优秀的摄影,在线上进行多平台传播,带来大量的流量。这时,此作品本身即可成为一个IP,进而实现IP可视轻量化。在线下,优秀的实物制作还能进一步提升作品文化影响力。同时结合设计手稿、周边文创,线上线下的配合,在多领域实现无限拓展的可能,以达到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1698049342594489.jpeg

1698049342443204.jpeg

1698045971501628.jpeg


教师评语:该作品被认为是这次毕业展的网红作品之一,视觉上的震撼唤起了观众的转发和议论。认识赵同学的人,一看都知道这是他的作品,因为从大一开始,他就迷上了模型手办,所以毕业作品也使用模型手办作为主要的形式载体,不刻意追求学术性,而是知行合一的自然流露,从每个细节都能看到那种天然的热爱,模型手办只是一种形式载体,加以“故事”的设计、虚拟交互的展现。他试图构建一个宇宙,一个引发年轻人共鸣的宇宙。



作品:《敬业里八号的明日田园诗》

设计作者:孙明健 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产品方向本科生

敬业里八号是创作者所住的地方,位于东北老城正在衰退的老旧社区,在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设计者发现了一对较为突出的矛盾,即小区物业对公共空间尤其是绿地的维护无能为力,而大多数的老年人对荒废的绿地又有利用的想法却无力实现。于是方案将家庭种植与绿地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以“落地路径+产品+空间”的设计方式,因地制宜共同构建兼具绿地和公共空间功能的模块化绿地微改造,以满足参与人群的需求。设计以低成本、低难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维护的产出模式,实现参与式的社区绿地空间更新设计,为解决老旧小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供可能性。


1698049013426704.jpg

1698046110672915.jpg

1698046260658270.jpg

1698046308965756.jpg


教师评语:这一作品是问题导向的,老旧小区的公共绿地和植物相关性很高,或者也证明向植物学习是一个链接力极强的主题。这一设计的选题充满在地性,用到了很多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虽然最后不一定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但是从作品中看出年轻设计师的视角正在发生变化,设计学科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作品:《呼之欲出的植物园》

设计作者:熊李柱 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产品方向本科生

这一作品是一本植物方面的AR儿童图书,此书借鉴了英国DK出版社《DK植物大百科》中相关的植物内容和逻辑框架(根、茎与枝、叶、花、种子与果实五部分)。书中知识点众多,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来呈现,设计主要是在植物的内部结构、功能特点、生存技能等难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部分通过AR技术将其呈现。书的内容以科普性与趣味性为主,通过专业的知识术语、图片等信息让读者了解植物,同时在图书内其他板块增加植物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可制作部分(绘画植物、制作植物标本等)。这一设计是从书籍内容的整体策划视角而进行的,打破了传统书籍装帧和内容编辑之间的壁垒。


1698046186187098.jpg

1698046221170816.jpg


教师评语:这一设计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直接——植物的书籍,聚焦儿童科普读物这个很具体的市场。作品涵盖融合了新技术和生物知识,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现场的演示和体验。在这一设计中,科普内容的整理和编辑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巨大工作量。


①“迷因”这一名词早期由英国学者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迷因就像生物学里的基因一样,文化也存在一个基本的单位,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信息。并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化的演变”的视角下,将迷因正式定义为:一个类似基因的、人与人之间不断复制和模仿而传播开来的小的文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