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当代美育教学思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于婉莹教学心得谈

作者:于婉莹等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21-08-02

图/文  于婉莹   本刊主编


作者.jpg

于婉莹,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会员。


一、美育的使命和作用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美育是一个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概念,也是蔡元培先生从德文中翻译而来(Asthetische Erziehung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观点,美育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其实,不同时期的“美育”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注培养“身心既美且善”。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则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而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尽管这些美育研究者对“美育”所持的观点和认识不同,但他们都一致的将德育、智育、美育,放置在三育并举的同等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看,家庭、校园、社会都给美育教育提供了发展进步的土壤。美育教育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社会、团体、个人到底具有多少创造力,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他们为了达到愿望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准备和努力,也取决于受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程度。这些教育的优劣直接关乎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因为,每一次探索的获得都会引发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改变。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进程中,美育教育一直是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1627872122341977.jpg


二、关于现代美育的思考

世界万事万物终将离不开对理想世界的精神追求,我认为那即是对美的追求。美育不是美术教育的简称,也不是关于什么是美的教育,而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启发受教育者心灵和情感的教育。美育不是只讲传授专业技能的艺术实践教育,而是相对于理性教育而言的感性教育,是通过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去探索美的基本规律。美育是创新的前提,是以“美学”为理论,以“教育”为目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思考的过程又被称为审美判断。美育不仅仅是传授某项特殊的技艺,而是通过教育的形式,提升审美能力和标准、自身素质和内涵、平衡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对立并使之达到统一。因此,美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独立的存在。因为,无论是“家庭美育”还是“校园美育”抑或是“社会美育”,最终都要归结于“生活美育”。其不仅仅是对艺术领域的专业性教育,同时也是文化的教育;不应是短期的教育,更应是终生的教育;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教育,同时更是针对自我的教育。

在清华大学110年校庆之际,习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提及“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正是将美育放置在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中。此外,美育成为教育领域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离不开人文学者和艺术家们将美育推向了更高的学术研究领域。同时,美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判断、对审美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解读、对美育教育发展多元性的选择、审美评判标准如何界定等。如今,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谈及到与美育的相关论题已然成为常态化,这些既是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食粮,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美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引导人们一方面去思考艺术技能形成的原因,理解文化生成的道理;另一方面平衡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对立,达成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和谐,促使单一和多样的统一。


1627872134876965.jpg


三、信息时代的“美育”思考

其一,我们应该站在“矛盾”两方面去看待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美育的影响。一方面,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美育教学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多元文化交叉的可能性,既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将资源库进行云端存储、利用共享资源等便捷的手段,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美育教育。这也有利于美育教育的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艺术家的职能受到了全新挑战,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自己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如艺术家和工程师们的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将艺术家创作时需要的低像素素材复原成高清、将黑白的老照片复原成彩色、AI模拟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等等。这些让艺术家们更直观地看到作品完成的面貌、更便捷的利用现代技术为艺术家们提供需求。但是,这些便捷的技术是否让传统绘画失去了人文精神特征?是否忽视了传统架上绘画可营造的偶然性?总的来说,美育教育实施的过程,始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看似与传统绘画实践存在冲击,但或许也为绘画创作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二,受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线上及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公共教育途径。线上教学并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更是在多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美育教育也探索出一条线上教学的方式,从校园走进家庭、从家庭走入社会,将“美”传递给更多渴望获得美育教育的人。教师将优秀的授课内容及时、便捷地传递给有需要的人,他们在聆听的同时,还可以把线上学习内容记录下来,便于日后高效的学习和复习。但是,信息时代美育所形成的这种线上教学方式也逐渐的呈现出一些弊端。因为,美育的教育通常为理论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理想和现实、共性和个性的集中体现。需要通过现场教学和交流的方式激发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现场讲授的方式使学习者更直观地接受审美教育。


四、之于当代美育教学的思考

首先,美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还应该渗透在家庭和社会中。在家庭美育中,每个人都有成为“生活艺术家”的权力和责任,人们可以扮演不同艺术家的角色,将自己的生活看作艺术品,慢慢去雕琢,真正的实现“艺术生活化”;在校园美育中,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构建者,是美育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的教育思想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树立,美育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美育中,美育有助于建立人们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构建人们的审美体系、有助于积极地改造自身与世界。


1627872166469670.jpg


其次,现在很多人对美育的理解有偏差,认为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而当代美育的走向,应该更偏于“通识”教育。作为教师,教学的侧重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美育教学需要以独特方式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的责任不是教授个人的喜好给学生,而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喜好,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此外,美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学科领域的专家,而是培养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直觉判断的能力、发展个性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价值塑造的能力。柏拉图曾说过:“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重要的地方,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教育模式,使美育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美育与人的素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