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对基础艺术教学的一点思考——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莫沁杰访谈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20-04-29

1588142029723689.jpg

莫沁杰,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兼任《油画艺术》杂志编辑,广东省中青年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刊:作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的一名专业基础课老师,您对基础艺术教学目的和定位有哪些思考和认识?

莫:为了适应社会与行业对出版传媒、文化创意以及相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印刷学院目前设有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囊括了视觉传达设计、绘画、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并且将从 2020 级新生开始,所有艺术类学生通过单独的分类招生艺术校考后,根据志愿分别进入两个学院进行学习(设计艺术学院和新媒体学院),将全面进入新的大类培养教学体系,我们也将根据要求制定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教学上负责的刚踏入高校艺术教育大门的一年级艺术类学生们是有两个共同特征的:一是通过我们多年传统应试教育培养下专业考试考进来的;二是在艺术的发展呈现出视觉多元化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毋须去讨论这种客观情况的好坏,只需要客观的面对在当代文化语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同学们,思考对于他们的视觉艺术教育培养上应该具备哪些共同的基础呢?这是我们学院以及开展视觉艺术教育院校中参与基础教育的各位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共同重要课题。

在视觉文化艺术的整体视域里,从传统的绘画艺术到新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在生活中的呈现早已经是多样而直接的状态了,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是需要培养更多的职业美术者还是为了改善我们新时代的整体社会人文艺术环境,培养提高我们学生整体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我们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着独立人格及审美的,具有时代传承精神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样的艺术创意人才在今天的社会、文化艺术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另外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了解视觉文化传承精神要义和创造力培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工程,基础艺术教育课程并不能根本性地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但是通过系统专业基础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中学习和体会艺术的乐趣,以及了解学习包括绘画、艺术设计等视觉艺术的意义以及做人的目的,知道自身的潜力和价值,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谛,了解优秀视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审美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基础艺术教育是在一开始教会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培养多样性选择,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



1588142075717631.png

法国高等实用艺术学院米歇尔·洛里切拉教授到设艺学院授课与学生合影



本刊:基础艺术教学存在哪些学理问题?

莫:首先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基础教学应该有着它相对独特的体系和规律,不能强硬的将艺术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连接在一起,我们有些高校艺术教学长期存在两种偏见思维:一种是认为不受重视的专业教师或者现在不热门的专业教师才去从事设计或者绘画基础教学;另一种是学科基础课程对于后面的学科专业课是一种绝对线性的服务关系(其实本质上只是一种互相相对的服务关系,是一种教学时态的先后关系绝不是教学从属关系)。

如果不调整类似这样错误的认识不仅会削弱基础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力度,甚至还会因为偏见思维的无限循环、放大反应影响到整体艺术教学中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状态(往往呈现出是不同的“固步自封”和“妄自菲薄”混合状态),这些情况都是会严重削弱基础艺术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后劲的。

今天我们的视觉艺术学科随着科技发展日益变化,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增加各种新兴的专业,专业增加的发展变化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由于社会需求不规律的快速变化强烈的冲击着高校原有的艺术学科专业和基础的界限。直白点说,就是可能我们现在大家都很看好的艺术类中某一学科的专业方向,招生就业都很“热闹”,很可能突然不到五年或者十年就会“遇冷”,被迫变成了大家固有思维中“冷门”的基础学科了。因此,我们谈论的基础艺术学科的确立和改革必然是需要用一种发展,经过学科拓展,在一个更大范围情况下进行的。 



1588142088107349.jpg

设艺一年级写生实习课程中教师在实习基地讲评作业



本刊:应该如何面对基础艺术教学发展局限问题,有何应对?

莫:国内外很多知名艺术高校其实会比较早就明白这些教学变化规律并进行基础教学改革,最直接的教学反映现象就是这些院校中在专业上和学术上比较有成就的教授规范基础课程教学(直接面对高校一年级学生)的机制化执行。我们去考察国内各艺术类高校基础教学发现,比如我们多次考察的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就是这样,从院长到教员通过基础教学改革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风气上从上到下形成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治学态度,结果是越是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院校,他们往往都能非常良性的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有能力、有创意的艺术专业毕业人才。

尽管视觉艺术的基础教学体系和规律不是那么完善,存在着各种历史和机制问题,但是进行学科化、体系化的发展基础教学所迸发出来的特色和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能因为社会的客观需求变化,就片面的追求将学科基础课程与热门专业课程联系得特别紧密,甚至实行专业线性服务发展的模式,这样是不符合艺术教学发展规律的,也会造成学术专业发展不断局限受制的局面。在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教育理念下,基础艺术教育理念上应该打破传统专业概念或者说不应该过早有专业概念,特别是综合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特色资源,汇集发挥参与基础教学系部中本校专业教师大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优势,研发基础课程设计,针对某一具体视觉课题开展不同的“点”式训练(重点在于教学实施过程及体验),线上线下的并行多角度专业研讨等教学手段作为辅助,利用教学展览,研讨交流教学(重点展示,研讨教与学的不同体验过程)进行符合艺术学科科学自然的发展规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机制化等手段,推动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最终形成点(不同专业知识点,不同专业方向教师参与)——面(学科包容)——线(专业复合)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形成“学生能力培养、教师知识传授、学科价值评价”的有效教学循环。在有自身学术定位的基础上,打破系部、打破工作室之间的无形行政教学壁垒,明确基础艺术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使原有的大量出色的专业教师参与规划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视觉艺术基础教学、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法,形成普遍的认识和教学改革合力,所谓厚积薄发,宽口径厚基础也就是这个道理。



1588142096635115.jpg

设艺一年级学生在写生实习课程中到青岛博物馆收集素材



本刊:应该如何理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专业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莫:由于我们特有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们很多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在社会中还会有着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甚至公知学者等多重身份,本来同样毋须去讨论这种情况的好坏,因为这个情况肯定会长期存在我们高校中。但是,随着新的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束,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将专业和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又上升到责任和义务,或者教学付出与评价体系层面去讨论的趋向,比如专业教师的艺术创作、文章等(科研成绩)高等于艺术教育水平就高,科研成果是否是教师重要评价标准?艺术专业特殊,片面大谈“牺牲精神”,教师需要身全身心投入教学,必然无法平衡事业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导致科研成果缺失,影响考核绩效等等。

首先我认为视觉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要通过视觉传导来沟通人类审美和情感等功能的学科,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教学,肯定不是一种固化的技能的规律性的训练和简单的传授工作,艺术学科的高校教师应该是拥有艺术创造和艺术知识传播双重责任的。当今时代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环境中的专业教师,应该很明确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也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科、行业关系的特殊性更加佐证了高校艺术教育中专业和职业是同等重要、唇寒齿亡的关系。可以说在教学上将“牺牲精神”挂在嘴边,可以把思想、知识,各种课上课下时间都投在学生身上了,平时没时间作专业、没时间做学问作为借口的专业老师和片面的把拔高自己专业成就,或者取得一定科研成绩、艺术成果就借口不参与,或者减少教学责任的专业老师都是两种表现极端不合格的专业教师。

在当今我们视觉艺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优秀的专业教师肯定是需要将该学科中的优秀知识传承和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传授都进行消化并转化成为教学思考。同样是当代绘画、设计,甚至新媒体艺术等学科的创作都是需要投入时间参与进去的,有效的参与创作也是自身专业学习和教学成长的过程,这个教学较长的过程达到一定良性的转化,可能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思考,转化后都会达到一种有共识的物化——创作出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设计作品,或者论文、著作等等。这些创作的过程我们高校教师应该正面将其看待成我们教学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我发现特别是在基础艺术教学或者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涉及共性问题或者是艺术规律的讲授交流的时候,教师个人的“评价资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的有效交流效果,学生会容易接受拥有“评价资格”教师指出的教学问题,包括学科专业中一些很难解释的感觉层面的概念问题,很好的有效的推进基础和专业教学实践。我们所有从事艺术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个“评价资格”的是什么,这是对艺术教育工作者学术判断能力的肯定,是由“从交到教”的相互转化形成个人教学魅力的,反之有了“评价资格”——各种艺术成果的组成因素又能帮助专业教师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更充分、有效的,快速的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高校艺术教育中简单大谈“牺牲精神”的教师们,这种通过自我放弃专业的,自我封闭创造力,不打算创作出有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自废武功式”的教学职业发展路径只是浪费自己和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而已,谈不上什么教育事业的“牺牲精神”了。

另一方面,从事视觉艺术的教师也应该把教学工作当成是事业,更是宝贵的职业,甚至是艺术生命价值的一部分来看待的。在艺术院校中我们第一身份就是教授艺术知识的教师,虽然我们特别反对高校中使用粗暴违背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行政“一刀切”方式,把教师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割裂开来的各种做法和手段,但是面对刚刚进入高校,对于艺术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高校学生,作为专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艺术教育的一线教师本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教学义务和社会责任。我们理性的纵观国内外不管是绘画界、设计界,还是当代艺术界,有着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学者都是同时任教于国内外各个高校并且成为了社会上公认的艺术教育家的,他们也都在学校任教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很难想象在艺术教学中没有责任感的人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代成为能够跨越各种文化途径,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良知的艺术家,最后又能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需要理性、客观的平衡艺术事业和艺术职业的关系。当今艺术发展道路是开放和自由,其决定了我们的内心能力,教师真诚的参与学生的每一次授课、每一次课题讨论,特别是如果能用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把前人和今人艺术道路上走过的路当作自己的路,这必然会帮助我们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认知艺术世界,能客观判断处理好艺术生活和艺术教育职业关系的人也必然拥有非凡的时代创造力。


wode

本期主题

健康及健身产品设计

本期专访

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自我问答

中国新锐设计师访谈

设计类学术论文

全年12期,单价32元,全年384元

(2017年、2018年、2019年合订本公开发行)

欢迎订阅


投稿方式

《工业设计》杂志官网(www.gysjqk.com)可在线投稿

关注微信.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