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专访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18-01-16

个人简介:

郭线庐,1958年9月生,陕西潼关人,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设计艺术家、著名花鸟画家,中国设计教育界领军人物。现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艺术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包装技术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2012年度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海外联谊会第四届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个人简历:

1986年——1991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副主任;

1991年——1993年英国奥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

1993年——2001年任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

2001年——2013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2013年起至今任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blob.png

《2009中德设计展》海报


blob.png

《图形》海报


主要成就:

1984年,宣传画《信息,开发人类智利的契机》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牌奖;1989年,宣传画《耗干用尽》获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99年,宣传画《开启新世纪网络之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2004年,宣传画《我不是商品》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多项文化部和教育部科研课题;设计与美术作品多次参选国内外重要展览。

设计《西安城墙》特种邮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邮品、首日封;《上海世博会500天》纪念邮票;《全国政协60年纪念》特种邮票。

其中:

2012年,设计并发行农历辛卯年《阿塞拜疆国家生肖龙》邮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七十周年》特种邮票等。 

2013年,设计并发行农历癸巳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生肖蛇》邮票;在《设计教育“大家”谈》发表论文:“国际语境、中国精神、当代民族特性下的设计文化与设计教育”;在《艺术教育》杂志发表论文:“设计之梦:传统时尚汇新篇”;三幅海报设计作品入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水立方——2013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4年,《数字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项目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受邮政部委托完成汤加等南太平洋六岛国设计并发行猴年邮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美术》发表专文《心有所寄自从容》及作品15幅 ;在《西北美术》期刊发表论文 《为当代中国精神而设计》、《回顾与展望》 ;因圆满完成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组织、宣传、布展工作,受到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高度评价,获优秀组织先进个人奖;专项研究课题《陕西东路皮影图案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2月六幅海报设计作品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年展。

 2016年,在核心期刊《装饰》发表论文《展望西部设计教育发展之未来——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实践谈起》; 10月水墨花鸟作品《春葩》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并发表于《美术》2016 第11期; 11月参加在南艺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并发表主题演讲《当代手工艺与工匠精神的重构》; 12月六幅水墨和招贴设计作品参展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年展; 12月在《美术报》发表《工匠精神的重构》一文;汤加等六国设计并发行鸡年邮票等。

2017年,1月在国家核心期刊《美术》发表论文“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胸怀――以西安美术学院教学与学科发展为例”;1月在《装饰》杂志发表论文“重振工匠精神,让中国设计赢得世界尊重”;6月《中国书画》第6期刊登“峰山有庐——郭线庐访谈”。


blob.png

《THERE&HERE》海报


学术主张:

郭线庐教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美学之路,集设计、绘画、书法于一体。在设计学和美术学领域,创建了独特而又极具创新的“郭式方法论”,即将两者极其智慧的进行了创新、融合与运用,创建成一套独特的教学创新体系和实践理念。其是将中国画的精髓和意境融合到设计领域,形成新的设计语汇和元素,进而把设计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上,他主张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理念,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郭教授认为,“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是底蕴,现代文化的发展是方向,传统将不断被赋予新鲜的血液和元素,并成为创作灵感的鲜活源泉。传统不是包袱。对于悠久传统文化与文明,不应回避,相反,应充满崇敬与肯定。但继承传统不能照搬它表面的东西,应追求和坚持准则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借用传统文化形态的表象。

郭教授还强调,“设计艺术永远是一个研发与创新的活动,要取得成就,其核心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敢为人先,就是要提出自己新的见解。这样,设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才有意义”。他认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学,必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学科,我们要用‘设计’引领未来。” 

他专注设计领域二十余年、获奖无数,在事业处于巅峰时候,毅然转向的花鸟画领域,他以实际行动启迪了每一位对艺术充满梦想的人。早在多年前,李政道先生就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论述,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时至今日,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不断的被同质化和弱化的前提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我们该如何使宝贵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都成为专业美术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西安美术学院作为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最具地缘优势和历史积淀的专业美术院校,在发展中不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本期,我刊邀请到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郭线庐教授做客权威人物栏目,就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接受本刊专访,并深入探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和要求对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教育发展的影响。


blob.png

《大秦腔》海报


blob.png

《心语》海报


本刊主编:郭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非常荣幸!因为我们《工业设计》杂志是一个东北地区的杂志,而您和咱们西安美术学院是位于西北地区,我们之间隔着这么远的距离,但是我想艺术是没有距离的,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您和咱们西安美术学院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从地缘上来看,咱们西安美术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专业的美术学院,这么多年来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您能详细谈谈咱们西安美术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延安精神和鲁艺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直坚持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发展理念是什么吗?

郭院长:西安美术学院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我院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中华文明发展中遗存和很多优秀元素的熏陶,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艺术教育之路。近年来,我院在贯彻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艺术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秉承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和今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利用我们丰厚的背景平台和当下所立足的基础资源所凝练出的四大传统优势,不仅在精神层面给予我们力量,更是我院的立身之本。成为近70年来西安美术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延安精神的影响下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走具有自身特点之路的根基所在、原由所在。

我们学校身处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浓郁的黄河流域,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年与东西方文化接壤、交流和最丰富、最有影响力的重阵所在。多年来,学校以此为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教育理念;陕西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延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始终是我们的精神支撑。从办学之日起,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的大部分教师是来自于受过延安革命精神教育与熏陶的著名艺术家,通过他们努力、热情、执着与认真的教学工作,延续着延安大鲁艺的优秀传统,从而形成了弘扬延安革命精神,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坚定党的文艺方针,融入当代艺术发展的办学指导方针。

    在我们大秦岭北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聚集所在地。从东到西,从秦岭北麓一直向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在这个广袤的疆域中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影响所形成的众多民间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的种类及表现形式,是西安美术学院发展建设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求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重点美术院校凸显各自的办学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传统学科研究、当代学科研究,还是从事未来的边缘学科和前沿学科研究,都必须要有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征,反之如果缺乏这一坚实的基础平台,我认为根基是不牢固的。缘由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你会随着风向而左右摇摆,而这样与我而言是不踏实、不坚定,没有明确目标追求的办学。

西美几十年的办学历程,在我们几代艺术家和几代教育执行者的不懈努力和“传帮带”优良传统的良性循环下,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我也亲身见证了学校发展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当然不可否认的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延安精神和大鲁艺传给我们的精神内涵,让我们终于知道走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坚定的,是有成果的。

术教育理念;陕西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延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始终是我们的精神支撑。从办学之日起,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的大部分教师是来自于受过延安革命精神教育与熏陶的著名艺术家,通过他们努力、热情、执着与认真的教学工作,延续着延安大鲁艺的优秀传统,从而形成了弘扬延安革命精神,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坚定党的文艺方针,融入当代艺术发展的办学指导方针。

在我们大秦岭北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聚集所在地。从东到西,从秦岭北麓一直向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在这个广袤的疆域中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影响所形成的众多民间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的种类及表现形式,是西安美术学院发展建设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求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重点美术院校凸显各自的办学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传统学科研究、当代学科研究,还是从事未来的边缘学科和前沿学科研究,都必须要有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征,反之如果缺乏这一坚实的基础平台,我认为根基是不牢固的。缘由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你会随着风向而左右摇摆,而这样与我而言是不踏实、不坚定,没有明确目标追求的办学。

西美几十年的办学历程,在我们几代艺术家和几代教育执行者的不懈努力和“传帮带”优良传统的良性循环下,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我也亲身见证了学校发展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当然不可否认的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延安精神和大鲁艺传给我们的精神内涵,让我们终于知道走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坚定的,是有成果的。

本刊主编:郭院长,从咱们国家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发展要求来看,咱们西安美术学院具有那些优势和发展契机呢?

郭院长:西安美术学院论地理位置、环境特征以及经济条件,与全国九大重点美术院校相比,过去可以说是比较边缘的学校,偏远、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办学实力相对落后是同行的共识。分析其原因:主观因素是一部分,客观原因也占了很大比例。但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迎来了第二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习总书记提出的“工匠精神”重要文化内涵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思路。

古都西安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的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许多内容都与这个古都息息相关,比如现在的欧亚经济带的起点,与中亚和西亚的很多发展合作项目,都是从古城西安开始的。面对这一客观现实,也给我们带来了四个重要的机遇:第一,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已经成为经济交流之外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彰显着国家软实力,彰显着国家文化的深厚和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西安美术学院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能否具有优势,能够发挥和抢占哪些高地,是我们第一个重点所在。第二,在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西安美术学院责无旁贷,因为很多东西就在我们的门口、面前甚至手里。给经济交流注入巨大的文化活力,是我们的又一重点。第三,以经济发展带目前所处的位置看,我们不仅连接了周边省市,更是与西欧诸多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和教育交流。通过“一带一路” 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我们拓宽了的办学视野,先后与20多所国外多所重点美术院校签署校际合作协定,开展彼此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业已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上凸显了它的优势和产生的良好战略效果。第四,“工匠精神”的提出给我们的办学结构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活力。“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周的青铜器到明清家具,字画、建筑,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工匠精神”无处不显现了其强大力量所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应该用“工匠精神”的严谨、执着、努力、负责的态度,在补充与完善自身体系结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对于艺术发展、艺术精神重要性所在的思考和理解。随着艺术学独立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的升格及二级学科的增多,教育中的生和师对于艺术的精神支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谨,学生要负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渴望和追求,教师对专业的毫无保留和奉献,才能确保在艺术创造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如何适应国家未来美育建设的需求,高等艺术教育将成为其重要的人才来源所在。此外,在注重经济发展之外,还要努力营造符合国家文化发展学习氛围。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专业的事,更不是一个学校的事,这是一种文化理解,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国家文化强盛的具体体现。发展文化战略,具体对西安美术学院来说,就是在学科设置、专业建设、教师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的提高上,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秉承“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走传统和当代、未来相结合的道路。西安美术学院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不断的追求与弘扬,在课程结构、授课内容、专业创新上的不断努力,才涌现出今天这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所以,从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来说,从工匠精神的重振来说,又给西安美院增强了难得的正能量。

本刊主编:郭院长,您认为在未来发展中,咱们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九大美院中的特色优势在哪些方面?

郭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和众多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我经常说我们首先在地域上不占优势,偏西部的地理位置不如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地区,缺少相对强大的经济支撑,发展建设在制度、支持力度、发展氛围上都有所欠缺。第二,在人才培养的硬件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说办学基本条件、办学设施,以及需要配备的和需要建立的教学实验基地等等,和沿海兄弟学校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三,学校自身在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实际客观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人才队伍培养,适时的调整教育教学结构,在学科建设中注入新的研究领域等等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和相当的付出,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与九大重点美术学院相比,我们要彰显适合西安美院自身发展的办学特点,在大家都开设的学科上,做到你有我强,你强我优。另外我不喜欢大而全,况且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一些学科可以注入百分之百的力量,有一些学科也就注入10%的力量。因为在特点不明确的情况下,只是按照国家教学目录的要求,点到即可。第二,我们的四大传统是不会丢掉的:一是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守的的重要特点,是我们传统文化重要的研究内涵;二是黄土画派及长安画派在西安美术学院已经确立了相对比较牢固的教育与艺术研究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已经创造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今后要继续弘扬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所遵循的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弘扬生活、宣传生活的道路,让生活的美通过我们的理解,通过艺术家

的折射再一次放大、渲染,使它变成一种璀璨的,绚丽多姿的,让老百姓感到生活无比美好的春天;三是继续弘扬延安革命文化,传承大鲁艺的文化精神,努力汲取延安红色文化源泉,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法宝。正是这条艺术教育之路给我们今天的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反响,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四是当代先进文化的作用带动了学院教育改革的发展。第一,陕西是“一带一路”的发祥地,而西安正在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第二,陕西是中国重要的现代科技的研发基地,大飞机、火箭、导弹、军工和很多的先进科技基地云集此处;第三,国家著名企业和世界五百强的诸多企业落户于陕西,再次为我们带来了当代与先进文化交融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重要时机。同时,由于我们加快了国际交流的速度和力度,与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优秀美术院校正在开展深层的合作与交流,为我们能够进一步抢占和努力攀登重要的艺术教育高地带来了契机。

所以,未来的九大美术学院中西安美术学院基于以上这些特点,一定会走具有西美鲜明特色的艺术办学之路,也一定是一所实力不可小觑的重点美术院校。

本刊主编:郭院长,我知道您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曾针对传统和现代创作融合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郭式方法论”,您能详细的给我们说说您的这套方法论体系吗?

郭院长:关于“郭氏方法论”是大家对我的一种鼓励。我只是办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点体会,这些体会讲起来一共就三个内容。第一,对我所挚爱的事业怀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去对待它,去认识它,做这个工作是很真切的,我将我百分之百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职业和工作中,我特别热爱我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学生们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影响。

我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严谨到不容半粒沙子,做事情就要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然后找出结果,我不喜欢浮在表面或者悬在空中,大而全、虚空缥缈的谈论大道理,漫无边际的表现一堆自己都说不明白的内容,这种表现首先是不尊重自己,更不要谈及尊重别人。二十多年来,我的学生对于这种严厉很多人是有体会的。先不说女孩子,有时男孩子都受不了,会落泪。我在专业上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因为做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就会有正面很多积极的因素,你一定要会问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做完是什么,之后反思,哪些地方不足等等,你会提出一连串的思考,如果不认真便不会想这么多,只会觉得很快就可以完成任务,犯不上再有什么深层的思考。

我应该算是受过良好的不同体系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是在西安美术学院度过的,因为我出生在这个地方,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喜欢中国的书法,从幼年到少年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西安碑林。从小对汉字就有一种敏锐的触动,尽管那个时候还不认识多少字,但是我觉得汉字很美就是好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会提出很多问题去询问。经过大学及研究生的学习,我的很多研究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着息息相关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比如在敦煌学习临摹传统的图案;年轻时到过西部大部分的文物圣地,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之伟大,非常感兴趣陵墓发掘与考古工作等等。在西方学习的经历让我对科学的优势和先进性深有感触,东西方文化很多地方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交融,“谁比谁强,谁不如谁”的说法不科学,因为没有可比性,各自优势的地方应该相互并拢,才能生成一种更大的能量,才会完成更大的事情。中国的文化深邃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严谨性,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高峰。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中国的民间文化,第三当代文化的特征和主流,第四多元文化的并存,这就是我搭建的学习平台。

很欣慰这几年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的很多学生,研究的领域远远跨越了我的思维和认识的范畴,我觉得他们做的更好。客观的评定,我用我自己这套土的教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更具有前卫的、具有创作性的学生,但还是不能叫“郭氏方法论”,只能说是教学小特点,仅供大家参考。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与更多的同行,特别是热爱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各位同仁们共同商榷,共同讨论,如何在各自的领域中间突出办学特点,突出自己文化优势在艺术教育中的核心所在,教好书,出好作品,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郭线庐教授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多年专注设计和美术的融合,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带领西安美术学院坚守传承的责任、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方法。现阶段,作为离中国传统文化“最近”的美术学院的院长,其已经在推进融合的道路上坚守了几十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每一位对设计和美术充满梦想的人。在此,向所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作出贡献的人及其团队致敬!感谢郭线庐教授在本期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