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教授专访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18-01-16

blob.png


徐勇民: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湖北省高等学校美术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民盟湖北艺术院院长。


blob.png

《璀璨时光》局部-花岗岩、不锈钢-426cmx1298cm-创作时间:2012-2013年

作品地点:武汉建设大厦


blob.png

《高山流水》材质:羊毛-工艺:高比林-1000cmx670cm-2014年

作品地点:武汉市会议中心



个人简历:

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学士,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

1998年-至今,湖北省高等学校美术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2003年,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2001年-至今,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3年-至今,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第十一届 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常委;

2003年-至今,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

2005年-至今,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8年-至今,湖北省文史馆馆员;

2010年-至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12年-至今,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

2013年-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任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13年-至今,民盟湖北艺术院院长;

2015年-至今,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员;


主要成就:

作品 《月牙儿》 (合作)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瑞士特别荣誉奖;作品 《家》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 《看不见的收藏》 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金奖;持续参加国内外多种学术活动和展览;论文载 《光明日报》、《美术》等;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湖北“文化名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主张:

“设计与艺术之交融,已如宣纸墨色间的晕染,只是专业教育分类代码硬性扯开了二者。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对文化的思考,与社会联系形成互动关系,这样所表达的思想才能跟所处的时代相吻合、才会更有深度;应该介入到社会的发展中,要有对社会的关注和担当,不一定只是局限于艺术的领域。”

“当一个人自满于技法层面的娴熟后,其实是降低了自己智慧。很多艺术家都有着深邃的感受力与表达力,但如果只是满足于画得很‘熟’是不行的,毕竟艺术并不是仅以技法的熟练来作为评判标准。很多在技法上虽显稚拙生疏却充满真实情感的作品,往往更能打动人。当然,投入的真实情感,最终是要通过技法等转换成一种有价值的形式,倘若能把握住这种关系,我想其艺术品格将会是比较纯正的。”


blob.png

《天极》


blob.png

《读·史记·楚世家之九》



本刊主编:徐院长您好!很高兴认识您,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见到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称您为儒雅的学者了!对于这个称谓您听到过吗?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称谓的呢?

徐院长:确实听有人这样说过。我姑且将它作为对所有热爱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一种褒义吧。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比如创作作品、参展、写一些随笔和文章,抑或是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和交流活动等等,来表达一下我个人的艺术观点,以及对文化、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现在很多艺术工作者们都在默默的做这些,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承担一些社会的责任,如果说这就是儒雅的话,我想这就仅仅是从个人纬度去看待大家所做的这些事情了,我觉得应该从更高的社会纬度的层面去思考。


本刊主编:徐院长,您太谦虚了!其实,从您的作品,艺术创作随笔、手记、杂感等文章中我们能发现您对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您能谈谈您认为一个艺术家该以什么身份去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吗?

徐院长:当然可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要有对社会的关注和担当,不一定只是局限于艺术的领域。比如我作为策展人参与的“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就是一方面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将武汉优秀的工程设计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来表达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理解。我以艺术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的双重身份参与到项目中,履行和承担宣传城市发展、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从不同的社会纬度去践行责任的一种方式;其次,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将自身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升华到一种对立场和态度的表达层面,以更多元的视角去审视一个问题,跨界的去吸取更多的思想,从而摆脱艺术过于浮躁和脱离社会文化的那一部分内容,简言之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公民、一个社会文化工作者,转换思想、改变原有身份的介入到社会当中,关注时代文化,并与之形成互动的关系。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以不同于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多维的关注和介入社会文化中,推进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刊主编:徐院长您谈到了转换思想和改变原有身份。我们都知道您除了从事所学的中国画创作以外,还对书法,写作等其它领域都有所涉猎。特别是据我所知您还组织了一个沙龙性质的讨论,力图通过不同层面的文化互补,来促进文化发展,有人甚至称其为“文化雅集”。您能谈谈从这些不同的领域中,您是如何汲取创作灵感,又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吗?

徐院长: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想,随着对不同领域的学习和了解,自身看问题角度肯定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反映到艺术实践中,认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创作也会更有思想性、也会进步。举个例子,我非常喜欢楚文化,对其有一种很难割舍的情怀。博物馆陈列的楚艺术作品,那种奇异的想象力与制作超出人工的极限,让人震撼。这也使得我对楚美术有了一种内在的、连续的表达欲望和热情,因此我借助对楚文化学习,进行了一些列的创作,研究具有楚文化特征的美术形态,以及视觉形态,从而创作了大家看到的《读史记·楚世家》系列作品,主要就是以先秦时期楚国青铜器与漆器的纹饰、形态为原型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借助了很多第一手的史料和实物实证材料,以及对相同时期相关文化的研究,还激发了我对地域美术研究与文化生态构建的思考。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转换绘画和写作的视角来分别进行创作,比如有时我会用文字来表述绘画表现不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我的一些绘画在思维方式或者某种技巧上的处理则是受文字的影响,当然反过来写文章也会受到绘画感觉的影响。对我来说现在这两方面已经是相通的了!


本刊主编:徐院长,听了您的阐释,给我的感受是您的跨界意识非常的强!前不久,我拜读了一篇您撰写的小短文,名为《多此一计可好?》,受到了非常大的触动!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和设计是泾渭分明的,艺术就是美术,而不是设计!看了您的这篇文章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想很多人还没有拜读过您的这篇文章,您能在最后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您对设计和艺术的认识吗?

徐院长:这其实是一个争论了多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设计与艺术之间的交融,就如同宣纸墨色间的晕染,只是专业教育分类代码硬性的扯开了二者。历数中外文明史的遗存,谁能说哪一项不是设计呢?想想明式家具的榫卯,流畅密实天衣无缝;想想汝窑莲花式温碗沿口鬼斧神工,你能分得清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吗?其实是分不清楚的。今天,设计塞满了人的视线,设计者和消费者都做出若有所思的样子说,看不出痕迹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可设计者必须要面对一个绕不过去的甲方,因此设计者常委屈的将品味挂在嘴边,专业总不能白学吧?所以,设计专业的精明者学会了把自己打扮成心目中的时尚,甚至刻意把自家房子装修成了他人眼中的样板房。我们祖先的谋略中有三十六计,就是教后世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博弈。现代面对挑剔的消费者,设计者不妨好好的学习一下三十六计的古法,来与甲方博弈,而不是执拗于艺术和设计的探讨。如果有一天设计真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挑剔的假发,我想可以将“设计”增列为中国谋略的第三十七计!

徐院长,你真是太幽默了!感谢您的分享!


徐勇民教授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的院长,以其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艺术教育的责任感始终不辍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在此,感谢徐勇民教授在本期《工业设计》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