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乡村美育:以戏剧为眼,互润共生

作者:高选宸等     来源:工业设计     时间:2024-07-02

编者按: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乡村以其丰富的生态和乡土文化资源在各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美育方面,乡村美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和美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美育不仅承担着以美浸润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时代责任,还肩负着以美塑境、以美赋业、以美明德的育人使命。乡村美育作为人与自然、生态与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审美浸润、创造形成了双向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乡土文化、在地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优秀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织共融等,已经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呈现,更是人们向美而行的目标。以美浸润、向美而行,挖掘乡村中美好的事物,以新时代美育的成果驱动乡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乡村美育尚任重而道远。本期,我们以乡村美育为例,基于戏剧之眼,以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互鉴共融为切入点,以第一人称的纪实方式,为大家展示如何将中西方传统文化编织在一起,展现和激发传统文明之美的现代可能。



乡村美育:以戏剧为眼,互润共生

图/文 高选宸 逯昭



2021年4月,我们作为校友来到中央戏剧学院定点帮扶的贵州省长顺县时,同行的所有人都被眼前葱郁的自然景色与有趣的乡村风貌迷住了。那些生猛的、可爱的、疏离的、热烈的、古朴的、纯净的景与物,无一不在催促着我们去展开创作。特别是当一行人来到秋坡时,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击中了,那种将自然之磅礴与人间烟火交融的气质,正是作为戏剧演出的天然舞台。


1719883294171057.png

图注:立秋那天,当地人会自发来到秋坡赶集,这里联结着远古的传统仪式与日常的生活



一、在秋坡上唱一出《李尔王》

其实,在秋坡上唱一出《李尔王》这个决定是在贵阳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做的。初次采风结束,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我们定下了演出的内容: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基础,将当地傩祭仪式、金竹夜郎王传说、山歌等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编织进这个同样古老隽永的故事中。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戏剧演出并不新鲜,例如: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将舞台设置在教皇宫的前庭、荒郊野岭中的采石场等露天环境中;日本利贺戏剧节的露天剧场嵌于群山之中;2021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瓢泼大雨中上演等。这些演出将当下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筑特色、天气、噪音等固有的、偶发的因素纳入戏剧进程中,使得临场性与不可复制性达到空前的程度。走出黑盒子,寻找一个未被“驯化”的演出空间,使观演关系与戏剧创作在日光下产生新的流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本土戏剧创作者。但在贵州偏远的乡村,戏剧能成为何种面貌?在创排《秋坡上的李尔》之前,我们都不知道。


1719883302352946.png

图注:村民自制的竹编墙,对于阁楼来说既轻便透气又能遮日避雨


二、到秋坡去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是当地气候与地质条件的缩影,与之共生的,是久远的祭祀文化和对竹编材料的广泛使用。在长顺县域乡村中的建筑物上,流淌着岁月洗礼后仍能辨认的繁复的木质装饰,也遍布竹编墙围、简易木架等因地制宜的质朴痕迹。而高亢嘹亮的山歌,则是穿透厚重积雨云与层峦叠嶂的一抹亮色。在歌声中浓缩着他们的一生,出生、婚嫁、劳作、故去,这样的音色伴随着一代代人。

采风中我们发现,当村庄中每一户门前都铺上整洁的水泥路时,村民们搬进了更加坚固的小洋房中,原始的村落成为了回忆,而为数不多留居的村民都已上了年纪。那些唱着山歌、编着竹篾的人与县城的生活之间迅速拉开了距离,美丽而又静止。与此同时,秋坡是鲜活的。每天,在下午末尾、傍晚之前,村里的水牛会来到秋坡的水坑里泡澡,并在炊烟飘起之前准时启程回家。村里的民乐搭档会来这里练习,群山间回荡着他们吹奏的旋律,那是为祭祀准备的,仿佛从时间另一头传来的叹息声。

每到8月7日立秋那一天,三四万村民将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秋坡上,进行一场盛大的“秋游”。年轻男女在这里寻觅彼此,商贩们提前数日准备摊位,售卖自制的农产、小吃、手工艺品等等。立秋前后也有难得的好天气,晚霞像丝缎一般笼罩在群山上空,烘托着节日的气氛。我们想在这一天,在秋坡上创造一双眼睛。


1719883320873784.png

图注:村民在秋坡上练习吹奏



三、让戏剧成为眼睛

“在我小时候,我们上学都是手脚并用的,没有能走的路。”采风途中,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村干部回忆道。

乡村生活条件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被甩在身后的除了落后的基础建设,也有一些难以用语言概括的事物。那些坐在水牛背上,哼着山歌在炊烟升起前回到家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现在住在整村搬迁后干净、安全、现代化的社区内。在社区的入口有一个乡愁馆,里面陈列着农具、炊具、家具等物品,仿佛一颗琥珀。我们盘算着,也许《秋坡上的李尔》能成为一双穿越时间的眼睛,让人们看到那些有着距离却仍然闪烁的光芒。


1719883328445446.png

图注:老主任家里的“宝贝”


随后,我们开始打听有谁保留着这些老物件,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找到了前一任村主任,他正是一个痴迷于收藏老物件的人。在他的仓库里,收藏着许多大小各异、用途不一的农具与家具,它们都由手工打造,保存完整。寻到了以竹编为生的手工艺人,他们的房子有好看的木雕花,对于去哪里砍竹子、哪种竹子的韧性好、如何编竹篾更加牢固,他们都胸有成竹。

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秋坡上的李尔》,是将《李尔王》的故事包含于发生在长顺县立秋民俗场所“秋坡”的一场露天傩祭仪式中,以傩祭仪式、傩舞、傩歌、傩戏的一部分来完成,将《李尔王》的故事当作傩戏来演出。


1719883339595374.png

1719883339639829.png

1719883339589161.png

图注:随着日落进程不断变化的舞台


露天演出与室内演出相比,干扰与不确定性相对更多。如何与秋坡“共谋”,利用环境中难以替代的美学语言,将露天场地的劣势扭转为对戏剧美感的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导演找来当地的教师、学生、居委工作人员、驻村干部等做演员,将剧中所有的台词都转化为贵州方言,将山歌作为情节的渲染融入表演中,整场演出又作为傩祭仪式的一环呈现,将传统文明的气息召唤回秋坡的群山之中。

通过对露天舞台角度的选择与对演出时间的把控,我们进行了一种将自然光纳入戏剧场景的尝试,并使用“竹”作为主要元素,将当地竹编工艺与“金竹”符号作为主要的舞台视觉元素。收集来的农具组合成装置散落在舞台的四周,形成一个松散的围合场域;竹编席子被卷起,组合成具有体积感又有着轻盈视觉的布景,象征着宫殿;用金箔装饰从县文化中心找到的闲置车台,成为“金竹”具象表达。将这些物件嵌入群山构成的背景中,与李尔的故事融为一体,它们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


1719883181965397.png1719883184876871.png

图注:农具装置


当观众坐于群山中,他们本能地沉浸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敬畏中,任何人造的环境与装置都难以复制这种感受。在这之上辅以带着当地生活色彩的舞台装置、服装、表演,通过日落的滤镜,将景观中纯粹天然的美与人们共同的生活回忆拉入戏剧的写意叙事中。“我小时候就会唱这些山歌,但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来听我唱歌。”演员们说。“你们这竹子做的,还挺有意思的。”村民们围着农具装置,又去看竹编的布景,呷一口烟袋用方言评价着。

也许在秋坡上,戏剧可以成为一双眼睛,重新带领我们看见那些鲜活的,却又濒临遗忘的景象,看见乡村的另外一些可能。